经济学书刊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学书刊热点
《新常态下的服务业:理论与实践》评介
时间:2017-09-04       稿件来源:《经济学动态》
    书籍简介:《新常态下的服务业:理论与实践》,宁吉喆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04月出版。该书从服务业发展理论入手,探讨了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实践路径,同时结合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趋势、特点,重点研究了我国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就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新经济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我国服务业未来发展趋势,以丰富的实证研究揭示了我国发展服务业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大现实意义。该书还研究了如何对服务业进行统计评价,提供了大量实践案例解析,包括来自部分地区服务业一线的调查报告。
 
    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是做好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工作的基本要求。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三个显著特征:增速换挡,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动能转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此可以看出,把握服务业发展趋势与规律是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题中之意。如今,服务业已占我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是稳增长、促发展、优结构和增就业的关键力量。研究新常态下服务业发展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思路和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最近,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主编的《新常态下的服务业:理论与实践》,已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该书集结了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工作者在服务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近年来服务经济领域系列优秀成果的最新展现。该书结合我国服务业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对新常态视角下我国服务业发展趋势和规律进行了系统探索,既有理论高度,又紧贴实际,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是服务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其特色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基础扎实,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该书第一章用较大的篇幅专门梳理和研究了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理论。该书从历史的视角把经济学界对服务业理论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服务业理论研究的早期阶段(1700-1930年),聚焦于服务活动本质的探讨,主要讨论服务活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是否有利于资本积累等,这些都属于定性研究。二是服务业理论研究的拓展阶段(1900-1960年),着力于三次产业和服务活动子行业的划分,构建了分析服务业的框架基础,测度各行业的产出和效率。三是服务业理论深化阶段(1960年至今),致力于探讨服务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包括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服务业与劳动就业、城镇化与服务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等诸多关系如何处理等问题。该书特别重视服务业理论研究和理论框架的构建。因为,服务业的异质性决定了服务业的多样性,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没有梳理清服务业发展的特征,服务业发展和改革就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服务业政策指导也就无法分类施策。
    第二,数据新颖翔实,充分反映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该书主编和主要作者都来自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部门,他们掌握了最全面、最权威、最直接的统计数据,最熟悉相关服务行业发展态势和趋势。这些数据,即包括官方公开的最新数据,也有不少来自服务业一线的调查数据。无论是对服务业宏观分析(比如研究服务业与经济增长、服务业与劳动就业、服务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还是对服务业的行业分析或新型业态分析,该书都充分运用这些最新、最权威的一线数据,确保有关服务业研究的重要结论或政策建议有翔实的数据支撑,增强了服务业理论研究的说服力、可信度和科学性。这种务实的研究方法,以最新统计数据特别是一线调查数据支撑服务业研究,是值得所有服务经济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学习和借鉴的。
    第三,在服务业统计核算方面有较大突破,弥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短板。服务业统计核算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家底不清、统计不明、新型服务业行业或业态统计不了,是服务业统计核算领域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国家统计局负责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工作,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已着手逐渐解决。比如,2015年,国家统计局专门成立了服务业统计司,专门负责服务业统计和核算等问题。该书在服务业统计和核算工作方面做了不少创新研究:一是构建了服务业统计标准体系。统计标准化是所有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对于行业最为分散、调查单位总量最大、差异也巨大的服务业而言,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健全的统计标准体系显得至关重要。2012年,国家统计局出台了新版《三次产业划分规定》,明确了第三次产业即为服务业,从而统一了服务业范围和口径,结束了两个相似概念之争。新版三次产业分类中,第三产业的调整力度之大远超第一和第二产业,既反映出服务业行业发展变化的多样和迅速,也体现了国家统计局在制定统计标准时对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准确响应。二是服务业统计方法体系不断丰富。传统的统计方法,主要是以全面报表和逐级汇总为特征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但现在经济主体日趋多样化,服务行业也更具差异性和时代性。在这一大背景下,肯定要在原来的统计方法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该书提出,要充分发挥经济普查功能、适当使用全面调查、广泛使用抽样调查、积极利用部门数据和吸纳大数据等多种统计方法,书中还特别强调要善于利用和吸纳大数据统计方法。这是很有预见性的。国家统计局高度重视大数据在政府统计中的应用,已经和十余家大数据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三是明确了生产性服务业分类。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器。但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特征、与制造业等融合甚至融为一体发展的特征,其统计核算的难度非常大,该书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有了实质性突破,明确把生产性服务业界定为“为生产活动提供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从而为准确统计核算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奠定了基础。
    第四,视野开阔在国民经济全局和现代产业体系视角下研究服务业。服务业不是孤立的一个产业或行业,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该书的主线是服务业发展,但其研究视野却是跳出服务业看服务业,是在宏观全局和现代产业体系视角下探索服务业发展趋势和规律。又如,第二章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第三章服务业发展与稳定就业、第五章服务业发展与工业转型升级,都是按照这样的研究视角来探索服务业发展问题,寻找服务业发展更宏大的思路和战略,更加全局性地破解服务业发展困局或矛盾。比如,该书第二章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科学地阐述了服务业发展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作用。显然,服务业增长不仅仅是一个产业,或者一个行业自身的事情,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工业增速放缓带来的压力,使经济增速换挡而不失速;是确保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最重要的支撑力量。这种判断,为我们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的贡献,适时向服务经济时代转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五,是“一带一路”沿线民族地区服务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独辟蹊径,意义深远。2013年,国家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我国不少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比如新疆、宁夏、内蒙古、西藏、广西、青海、云南等。这些地区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如何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服务业吸纳就业多、富民能力强的特点,加快“一带一路”沿线民族地区服务业发展,是一件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议题。该书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一议题,对“一带一路”沿线民族地区服务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翔实独到的研究。该书从“一带一路”沿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特征等视角入手,剖析了这些地区服务业发展落后、服务业竞争力较低、服务开放度不高、服务创新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站在“一带一路”战略高度,提出了如何在这些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建议。这些研究尽管是初步的,但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有着不一样的视角和意义,值得推崇和借鉴。
    (节选自《把脉新常态下服务业发展趋势与规律——<新常态下的服务业:理论与实践>评介》,原文载于经济学动态,作者夏杰长)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