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者动态
黄卫平:重塑我国微观经济模式
时间:2016-08-13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

     学者简介:黄卫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研究方向涉及世界经济, 经济发展, 国际贸易金融与投资等。近期从微观角度解析我国经济模式。

 
    从微观角度观察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至少有两个现象引发广泛关注。一是在一些商品选购上,中国人往往更倾向于购买国外品牌;二是一旦我国企业大规模生产某种商品,该商品价格就会下跌,甚至降至零利润。这些现象与我国企业的营商理念与商业模式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的微观经济模式需要进行调整与重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我国微观经济模式进行调整与重塑的重要举措。
    过去,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更多依靠规模扩张,以此实现了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问题在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而规模扩张却有“天花板”,我国经济不可能靠规模的无穷扩大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随着人们收入提高、消费偏好发生变化,商品的供求关系相应也在发生变化,甚至出现了一些尴尬的情况:一方面,国内不少产品的产能呈现过剩状态;另一方面,人们纷纷出国购物、热衷海淘。在用脚投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巨大的需求和购买力刺激的却是他国的生产和供给。
    为什么一些商品的供求关系会落入尴尬境地?为什么人们对中国品牌信心不足?这需要分析我国企业的营商理念与商业模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企业实行的是低成本低利润扩张、追求市场份额最大化的做法。这一营商理念的问题在哪里呢?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产品,只有存在合理利润,才有可能继续投入资金进行研发,促使产品更新换代,促使品牌深入人心。如果一种产品利润极低,则肯定无法投入资金进行创新和提升品牌形象。同时,极低利润基础上的低成本竞争极易导致假冒伪劣商品横行,这又进一步损害了品牌形象。可见,这种营商理念下的商业模式,迷失了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破坏了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造成了供求的不匹配。
    如何增强人们对中国品牌的信心,促使流向海外的购买力回归中国市场?现实可行的路径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潮中,重塑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及其商业理念和模式。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这一改革的推进需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我国企业若能把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就能打造更多中国品牌,更好满足国内外需求。
    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取向,明确提质增效目标。只有加大改革力度,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才能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营造有利环境。只有坚持市场化取向,调整各种扭曲市场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加速我国市场法治化、有序化建设,才能更大程度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只有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才能精准施策,更好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托底作用,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更好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节选自《黄卫平:重塑我国微观经济模式》,原文载于人民日报,作者黄卫平)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