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机构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动态
“‘一带一路’:全球化转型时代的中国方案”研讨会在北大经济学院举行
时间:2018-01-27       稿件来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2018年1月14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一带一路’:全球化转型时代的中国方案”研讨会暨第120期北大博雅讲坛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东旭报告厅举行。此次研讨会同时也是“回眸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北京大学1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教授和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建兴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研讨会。
    建设“一带一路”是由中国发起并惠及世界的一项重大倡议。自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转化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行动,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从“一带一路”被写入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17年召开高峰论坛,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五次提及,到“一带一路”建设被写入党章,无不证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这是中国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分享中国智慧,为当前世界经济转型提供的中国方案。研讨会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总结和提炼了四年来的主要成就、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新时代全球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等重要主题。
    上午9时,会议正式开幕。首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教授致欢迎辞。孙院长代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向出席研讨会的嘉宾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她指出,在北大建校120周年之际,在经济学院举办这样一个重要活动,邀请到知名的学者、专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方面的专家来到现场,共同来探讨全球化转型时代的中国方案,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北大经济学人为中国经济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贡献智慧的意愿。
    随后,北京大学王博副校长致辞。他表示,北大对中国具有的特殊意义,第一要继承遵循学术和教育规律的传统;第二应从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类,从重大问题和重大趋势出发开展研究;第三是要坚持北大自身的追求。他认为,这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必须充分整合多学科力量,让我们的观察、认识和理解更有整体性,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响应国家号召做出北大人的贡献。
    随后,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明舟致辞并宣布“一带一路”协同发展研究丛书系列的第三部《“一带一路”:区域与国别经济比较研究》正式发布。在北京大学和国家开发银行强强联合推出的系列研究基础上,该系列丛书自出版以来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出版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的高度肯定,先后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2017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迎接“十九大”重点出版物、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等,并输出了英文版权。他表示,北京大学出版社期待在各位学者的支持下,推出最新的研究成果,为经济建设提供理论范式和科学指引。
    开幕式结束以后,研讨会进入主旨演讲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授首先发表演讲。他以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切入点,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发展理念,“一带一路”是落实这一理念的具体方略与途径。方略和理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理论基础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有两个理论依据,即马克思主义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从实践探索上看,应明确一个指导思想,即当代世界按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理念,不是简单的对峙,而是在对峙中寻求最大公约数,发现矛盾的统一性。刘伟教授强调,这是在处理今后国际经济关系、贸易关系等各方面问题时必须牢固树立的基本指导思想。中国给出了富有中国智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方略,它对人类进步有极其巨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先生分析了“入世”谈判以来的国际区域大环境和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新特征。他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15年间,综合实力迅速提高,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在十八大以后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国际合作倡议,是中国对外开放又一重大举措,体现了中国智慧和成为经济大国后的担当。从观念层面看,中国“入世”的最大成果在于引进了双赢的理念。从实践层面看,2001年成功“入世”以后,中国不仅自身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升,同时也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巨大利益。而“一带一路”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一方面推动中国对外开放,另一方面推动国际合作。同时还为解决我国国内东部和中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龙永图先生认为,实施“一带一路”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讲好、讲清“一带一路”故事不仅有利于世界,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应当动员全球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实现“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世界的合奏”。
    国家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刘勇从国家开发银行的实践角度,探讨了“一带一路”与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关系。“一带一路”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抓手,将推动建立全球化问题的国际新规则。在具体实施方面,应多点切入、多区域布局,以点带线、线点结合、以点为主,通过建立合作区、特区等促进点的发展,进而促进线的结合。刘勇还强调,既要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同时也要坚持创新治理体制,把 “一带一路”和未来世界发展规划相结合。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卫东研究员论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思路,提出了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到包容性全球化的思路。他回顾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决定因素,分析了当前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中角色和地位的变化,指出为什么 “一带一路”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刘卫东认为,“一带一路”从中国的倡议变成一个全球的共识,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理念,这种政治理念就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他强调“一带一路”是用丝路精神推动相关经济体的合作,包容性的全球化也是丝路精神的重要体现。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地所所长史育龙从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的角度,提出了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方略。针对这一方略,史育龙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比较重要的是当前形势的变化,“一带一路”从开始设计的“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框架,经过五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新的特点。面对这些新形势,他提出在整体国际环境上营造一个更加宽松适宜的环境,用平常心看待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和风险,基于国际环境的变化认真研究“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效机制,在各项目上采取灵活推进方式等应对思路。他还提出了四条具体建议,涉及项目设计、制定差异化政策包、创新合作方式降低资金成本以及国内企业和机构能力的建设等。
    张辉总结上午嘉宾发言,认为在如今的世界环境中,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贯彻“一带一路”倡议,宣扬丝路精神,这是新时代下全新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建设蓝图定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之下,走向了快速、包容、高质、深入的发展道路,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我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未来无比期待。《孟子•梁惠王下》中有这样一段千古流芳之问:“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中国将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不断将向世界证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独善其身”的发展,更有古道热肠之诚恳、一言九鼎之诚信、身先士卒之承诺、兼善天下之承担。《兰亭序》有言,“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希望后来人在回顾往事的时候,也能够为我们这个时代感到自豪。
    下午的研讨会邀请了“‘一带一路’协同发展研究丛书”的主要作者和特邀嘉宾,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从各自的专业领域进行了交流探讨。北京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宁琦教授从区域国别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了“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她就沿线区域国家的语言、文化、历史、宗教、政治等领域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她认为,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系统工程中,需要更多的积累,并加快储备前瞻性的研究,其中战略语言资源的建设极其重要。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洪俊杰教授回顾了人类经历的三次全球化浪潮,对中国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背景下,建设开创性经济发展新阶段涉及到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还简要介绍了当前全球价值链发展中的共轭环流理论,强调提升“一带一路”价值链环流的引领能力、打造中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推广友好型国际规则的重要性。他认为“一带一路”应当成为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为主要特点和理念的全球治理体系。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大树教授带来了题为《“一带一路”:为人民币国际化带路》的演讲。他指出,在贸易发展迅速的今天,应该让多种货币行使世界货币的职能,有效对冲货币体系和全球化的风险。从货币国际化理论角度而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行十分重要。王大树借鉴“涟漪理论”,论述了以中国内地、特别是上海为圆心,逐步扩大推行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他认为“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建设将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与创新中心主任徐辉分析了胡焕庸线和“一带一路”的关系,指出经济、历史位置、地理、区域、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纵横卑阖,构建了“一带一路”战略空间的格局架构。他认为,我国有很多核心城市和很多独特的具有特殊职能的城市,正是由于中国城市的不断发展,我们才能承担“一带一路”倡议、战略、措施这样的艰巨任务。建设好内陆城市三大板块,可以为“一带一路”推进做好纵深部署。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系主任昝涛副教授从“道”和“术”的层面解释了全球化、全球化秩序以及中国区域研究的世界历史位置。中国的区域研究思考的是在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在方法、概念、理论上有可能进行的创新和补充学习。“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版本的全球化是对原有的世界秩序的补充,是一个改革倡议,而非一个颠覆性思路。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旭副教授分析了当前在南亚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他认为,“一带一路”在南亚的推进,涉及到多文化、多政治立场、多重博弈的问题,还涉及中美、中日、美印等双边关系。处理南亚地区各国的关系,尤其是中印关系,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具有关键作用。我们应具备一定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用平常心去面对正常的挑战与机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蓝庆新教授就“‘一带一路’:中国经验推广”这一主题发表演讲。他认为,我们的目标是让世界人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了解我们的理念和我们的发展经验。他总结了中国经验并将其归纳分为发展模式、发展制度、发展理念、发展方案四个方面,并依次进行了阐述。
    交通部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秦建国分享了他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研究,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与交通运输组织的关系。他重点分析了中欧班列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问题与挑战,并对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进程中的发展持积极态度。他提出,多式联运发展是降低物流成本的一个重要选项,在这个重要选项里中国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力。随后,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处吴志峰处长主持了问答环节,各位嘉宾围绕“一带一路”中的金融开放行为、海外项目投资风险把控、向西开放中的民族文化冲突以及城市化建设战略问题,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最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董志勇教授致闭幕辞,感谢各方参与并宣布大会圆满结束。

  •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经济研究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京ICP备10211437号
  • 本网所登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本网观点或意见 常年法律顾问:陆康(重光律师事务所)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577-9154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081/F       国内邮发代号 2-251        国外代号 M16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
  • 电话/传真:010-68034153
  • 本刊微信公众号:erj_weixin